為了保證加熱質量和嚴格控制始鍛溫度和終鍛溫度,準確的測定金屬坯料的溫度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尤其對鍛造重要的金屬材料和鍛造內部性能高的鍛件更為必要。
金屬加熱溫度的測量主要是測量爐內加熱過程中的金屬坯料的溫度,以便控制坯料加熱工藝,而測量爐內金屬坯料的溫度比測量爐溫還要困難,爐溫總是高于金屬坯料溫度,找出兩者的規律后,經常用可以控制的爐溫的測量來代替金屬溫度的測量。
測量金屬坯料加熱溫度的方法很多,如目測金屬、加熱溫度、熱電偶測溫、紅外線測溫儀測溫等幾種。
鋼加熱到530℃以上時,由于溫度的不同,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波(火色),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發出的顏色也依次由深到淺或由暗到亮,所以鋼坯在不同溫度下的顏色也就對應于鋼坯的相應溫度。
目測金屬加熱溫度,是鍛造車間測量金屬加熱溫度常用的一種簡便方法。但由于受白天黑夜,陰晴天,車間亮度,操作者的熟練程度等多方面影響,所以目測溫度誤差較大。一般而言,在亮處測時火色暗些、暗處測相對亮些。有經驗的加熱工和鍛工目測溫度的誤差可達±15℃~4O℃。
也可以使用標準色卡判斷坯料加熱溫度。對于中頻感應加熱爐,一般將標準色卡掛在加熱爐旁,由操作工人對照使用。
使用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對一些鍛造溫度范圍要求不嚴格的鋼料或對高度公差一般要求的鍛件來說,目測溫度非常方便,迅速,并且還有可能判斷測溫儀器是否有毛病,所以也可以作為儀表測溫的補充,其缺點是誤差太大,不宜測定加熱溫度要求嚴格的坯料和精密模鍛件;同時對眼睛有一定程度刺激。
普通的模鍛方法一般不能滿足最終零件對形狀和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主要原因是:毛坯表面在高溫下產生氧化、脫碳以及其它污染現象;可能產生的表面力學性能不合格或有其它缺陷;毛坯體積的變化及終鍛溫度的波動,使得鍛件尺寸不易控制;由于鍛件出模的需要,模膛側壁帶有斜度,鍛件上相應地增加敷料;模膛磨損和上下模錯移,導致鍛件尺寸出現偏差。
因此,鍛件的全部或部分表面,在模鍛后還需要進行機械加工,在這些表面就應該留有供機械加工用的金屬層,稱為機械加工余量。鍛件上凡是需要機械加工的部位,都應給予加工余量。加工余量的大小主要取決于零件的形狀尺寸、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鍛造時的加熱質量、設備模具精度和操作技術水平等。過大的加工余量,將增加機械加工工時和金屬損耗耗;加工余量不足,則將增加鍛件的廢品率。
偏析是指鋼中化學成分與雜質分布的不均勻現象。一般將高于平均成分者,稱為正偏析,低于平均成分者,稱為負偏析。尚有宏觀偏析,如區域偏析與微觀偏析,如枝晶偏析,晶間偏析之分。鍛件中的偏析與鋼錠偏析密切相關,而鋼錠偏析程度又與鋼種、錠型、冶煉質量及澆注條件等有關。合金元素、雜質含量、鋼中氣體均加劇偏析的發展。鋼錠愈大,澆注溫度愈高,澆注速度愈快,偏析程度愈嚴重。
區域偏析屬于宏觀偏析,是由鋼液在凝固過程中選擇結晶,溶解度變化和比重差異引起的。如鋼液氣體在上浮過程中帶動富集雜質的鋼液上升的條狀軌跡,形成須狀A形偏析。頂部先結晶的晶體和髙熔點的雜質下沉,仿佛結晶雨下落形成的軸心v形偏析。沉淀于錠底形成負偏析沉積堆。最后凝固上部區域,碳、硫、磷等偏析元素富集,成為缺陷較多的正偏析區。
框形偏析在鍛件橫向低倍試片上,呈現與錠塑輪廓相對應的框形特征,亦稱框形偏析。偏析帶由小孔隙及富集元素構成對鍛件組織性能的均勻性有不良的影響。
波紋狀偏析電渣重熔以其純凈度高、結晶結構合理,成為生產重要鍛件鋼坯的方法,但是如果在重熔過程中電流、電壓不穩定,則會形成波紋狀偏析。當電流、電壓增高時,鋼液過熱,結晶速度減緩,鋼液中的溶質元素在結晶前沿偏聚形成富集帶;當電流、電壓減小時,熔質元素偏聚程度減小,這種周期性的變化,便形成了波紋狀的偏析條帶。
枝晶偏析屬于微觀偏析。樹枝狀結晶與晶間微區成分的不均勻性可能引起組織性能的不均勻分布。采用掃描電鏡(SEM)、波譜儀(WDS)、能譜儀(EDS)進行微區觀察和成分分析可以檢出并闡明原因,一般通過髙溫擴散加熱,鍛壓合理變形與均勻化熱處理可以消除或減輕其不良影響。
我們只做好鍛件 不銹鋼鍛件www.ivcve.cn

文章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永鑫生鍛造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