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料前應根據工藝規程和工序卡核實材料牌號、規格、數量、熔煉爐(批)號。并檢查表面質量,有特殊要求時,還應檢查頭尾部標記。
下料必須按照不銹鋼鍛件號、材料牌號、規格和熔煉爐(批)號分批進行,并在工序卡上注明下料個數,以防止有異料混入。如遇材料代用,必須嚴格按材料代用制度的規定辦理代用手續后,方可下料。
下料時,應嚴格執行“首件三檢” (自檢、互檢和專檢)制度。檢驗合格并作出明顯標記后方可投入生產。
坯料的重量、尺寸公差、表面及端面質量,按工藝規程要求。
下料工在下料過程中,如發現坯料有肉眼可見的缺陷時,應及時報告檢驗人員或工藝人員,待處理后方可繼續工作。
下料場地應保持整潔。應按材料牌號、熔煉爐(批)號、規格尺寸分別放置,下好的坯料經檢驗員檢查確認合格并做好標記后,應裝箱管理,不得混料。
剩余料應標明材料牌號和熔煉爐(批)號及時退庫,嚴格分類管理。
坯料加熱前應檢查材料牌號、熔煉爐(批)號、尺寸規格、數量是否與工序卡相符。
坯料裝爐前必須清除爐膛內的雜物。在電爐中加熱的坯料表面不得沾染油污。
坯料入爐時,應放在工作區內,為保證坯料加熱均勻,大型坯料應加墊塊,坯料之間應有一定的間距,必要時,應有序排放。
冷錠加熱應按相應的“鍛件加熱通用技術要求”規定加熱。
敞焰爐加熱時,不允許火焰直接噴射在坯料表面。
電爐加熱時,坯料應與發熱元件保持一定距離,或采取屏蔽措施防止金屬過燒。
對于精鍛件坯料的加熱,應采用無氧化或少氧化加熱方法。
坯料加熱溫度及加熱時間,應按相應鍛件的工藝規程要求進行。坯料加熱的全過程應做好加熱記錄,以便歸檔備查。
坯料加熱時,氧化皮的厚度、脫碳層深度應符合鍛件工藝要求,坯料加熱不允許產生過熱、過燒和內部裂紋等現象,坯料因故不能按時鍛造,可采取降溫或出爐等方法處理,但必須符合工藝規程的要求。
相同加熱規范的不同坯料同爐加熱時,在爐內必須分區放置,嚴禁混料。
不同加熱規范的材料,原則上不得同爐加熱,若確需同爐加熱,則必須選擇加熱規范相近的裝入一爐加熱,但需采取技術保證措施。
加熱不同類型合金的注意事項:加熱過銅合金的設備,應先進行除銅清理后,方可對鋼坯及其他合金進行加熱;加熱鋁合金坯料時,爐內氣氛不允許含硫和含水蒸氣;加熱鈦合金坯料時,爐內不允許有還原性氣氛。
坯料加熱時的料溫,應用測溫儀器檢測,并做好加熱記錄,歸檔備查。
根據不銹鋼鍛件的材料、形狀、尺寸及工藝要求選擇相應的鍛造設備。不銹鋼鍛件必須在工藝文件指定的設備上進行鍛造。
鍛造前操作人員應熟悉鍛件圖及工藝文件。
鍛造前所用工、模具必須采用正確的方法預熱至規定的溫度。
根據不銹鋼鍛件復雜程度、材料和工藝要求,選用合適的潤滑劑。
坯料在鍛造前和鍛造過程中應注意去除氧化皮。
鍛造時,必須嚴格控制始鍛溫度、終鍛溫度、變形程度和變形速度。
鍛造操作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工藝規程和工序卡進行。并隨時注意坯料變形是否正常,如發現折摺、裂紋等缺陷,必須立即采用適當方法加以清除,在不影響鍛件質量情況下方可繼續鍛造。
不銹鋼鍛件的冷卻,應按不銹鋼鍛件工藝規程規定的冷卻方法進行。
鍛后熱處理應按有關工藝文件進行。可以按生產廠的工藝規程進行,也可按使用廠提出的工藝要求執行,但必須在簽定合同時注明。
不銹鋼鍛件的切邊、沖孔、校正溫度應根據鍛件工藝規程的有關規定進行。
不銹鋼鍛件表面應按如下的要求進行清理:表面清理應按工藝要求選用噴砂、拋丸、滾筒、酸洗或其他方法。清理后的不銹鋼鍛件表面質量應符合技術文件要求;不銹鋼鍛件表面缺陷允許清理,清理深度及深寬比按相應鍛件技術標準規定;采用酸洗清理時,酸洗溶液應按相應的技術文件進行定期化驗和更換。不銹鋼鍛件不允許酸洗過度。
每批不銹鋼鍛件必須進行“首件三檢”制度,檢驗合格后方可正式投產。生產中嚴格執行自檢、互檢和專檢。
工序檢驗員應對生產現場進行巡回檢查,對不銹鋼鍛件加熱爐溫度的控制、鍛造操作情況進行監控,并定期抽檢鍛件的外形尺寸及表面質量。
不銹鋼鍛件(或坯料)經檢驗合格后,檢驗員應在工序卡或記錄卡上簽字后方可轉入下道工序。
合格證應由檢驗部門按有關技術標準或合同要求填寫和簽發鍛件合格證。
經檢驗部門檢驗,確認為不合格的不銹鋼鍛件,應隔離存放,并交質保體系的不合格品處理機構進行處理。
我們只做好鍛件 不銹鋼鍛件www.ivcve.cn

文章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永鑫生鍛造廠提供!